离婚法律网-行业领先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离婚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徐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保定 长沙 长春 泉州 常州 惠州 贵阳 昆明 盐城 潍坊 金华 石家庄 济宁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呼和浩特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离婚法律网 > 婚姻新闻 > 正文
女子外出打工10年发现“被离婚” 居委会开证明
2010-09-09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9月7日上午,崔女士向本报反映,她于10年前去北京打工,其间没有与丈夫断过联系。今年8月,她回济南补办身份证时才发现,两人已经离婚。

  回济南补办身份证发现“已离婚”

  崔女士今年41岁,老家是泰安的。1990年,她嫁给了济南的钮先生。婚后第四年,她与丈夫共同出资,在济南购买了婆婆的一套房子。房子位于经二纬六附近,当时属于五里沟社区。

  崔女士说,2000年,在丈夫的劝说下,也是为了挣到更多钱,她独自去北京打工。去北京后的第一年,她每隔两三个月回济南一趟。2002年,婆婆去世,她回家的次数更频繁。2003年,她回济南给婆婆上过坟。此后,因丈夫经常去北京打工,两人经常见面,她就再也没回过济南。

  今年8月21日,她回到济南补办身份证,却被有关部门告知无法补办,因为她原来居住的地方已经拆迁,没有真实地址。房子拆迁后,丈夫去了哪里?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建议下,她咨询了槐荫区人民法院,却从法院处得知丈夫已经于2003年5月份与她离了婚。

  离婚判决书与有关证据有冲突

  崔女士找到法院,结果看到了离婚判决书,以及一份关于她“去向不明”的证明。

  记者了解到,槐荫区人民法院认为“原、被告婚姻感情基础尚可,由于原、被告不注意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相互之间不能体谅,导致经常为琐事发生纠纷,伤害了夫妻感情。后被告长期离济,双方未尽夫妻义务,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原告要求离婚,予以准许。”

  记者从崔女士提供的“去向不明”证明上看到,这张证明是由五里沟社区居委会、五里沟街道办事处、五里沟派出所共同出具的。这张证明显示,崔女士自2000年至2003年5月26日去向不明。但法院的判决书显示,2000年5月崔女士离家后,至2002年6月多次回济,之后离济未归。“判决书上明明写着在2000年至2002年6月,我多次回济南,为什么又采纳居委会出具的‘去向不明’证明呢?”崔女士说,她不知道当时居委会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她开出了“去向不明”证明。

  崔女士了解到,五里沟居委会在2004年已经不存在。在实施棚改工程后,附近回迁的居民,由新成立的发祥巷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她和钮先生原来所居住的房屋,已经回迁到该社区。

  昨天上午11点多,崔女士来到发祥巷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她,居委会三年一换届,现在无法查到五里沟居委会当时出具这个证明的人员,并建议她找前夫协商解决此事。

  崔女士了解到,前夫纽先生已经于2003年10月份再婚。

      

  前夫称崔女士拒不回来开庭

  9月7日下午1点多,记者电话联系到纽先生。他说,前妻去北京后的第一年就向他提出协议离婚。因为考虑到双方还有和好的可能,他没有同意。当年春节,前妻没有回济南。他认为双方的感情已经完全破裂,于2002年向对方提出了离婚,对方的回复是“你爱咋办咋办”,此后一直没有露面。于是纽先生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请求。

  纽先生说,为了尽快与崔女士离婚,他去辖区居委会开具了一张“去向不明”的证明。2003年5月份,法院判决书下达后,他通知过崔女士和弟弟等家人,但是崔女士一直不相信判决结果。“我向法院起诉离婚后,多次和她取得联系,通知她回来开庭,还通过她的家人传达这个事,但是她就是不回来。我给法院也提供过她的联系方式,法院通知无效,就按照另一种形式给我们判离了。”纽先生说,这些年,他和前妻一直保持联系,后来都成朋友关系了,崔女士回济南他都给提供帮助,有些事崔女士没有时间办理,都是他帮着办理的。

  “去向不明”的证明有多大作用

  崔女士的离婚判决书显示,当时槐荫区人民法院审理二人离婚一案时,采取的是公告传唤方式,也就是说没有直接联系过崔女士。

  山东豪才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建东说,“去向不明”指的是某人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后,失去联系,并经警方核实的情况。崔女士如果认为法院的判决有问题,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诉。申诉过程中,她需要提供在2000年-2003年之间,能够证明她和前夫有往来的证据,比如证人、从北京到济南的往返车票、与前夫的通话记录、合影等。

  槐荫区人民法院在受理崔女士和前夫的离婚案时,是否是在确实找不到被送达人的情况下才公告传唤呢?居委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出的“去向不明”证明?“去向不明”的证明在这起离婚案件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崔女士“被离婚”的过程是否符合法律程序?本报将继续关注。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