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怎能加减乘除?
适婚年龄公式、理想夫妻公式网上盛传
近来,一组公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公式代表着严谨与准确性,但是这里要提及的公式却计算的是最捉摸不透的东西——情感与婚姻。原来,何时结婚有公式可算,而婚姻幸不幸福也可以用公式推导。这下,正为感情所困的人,似乎一下找到了解决之道,但更多的人却对这样一个呆板的公式发出质疑:如果感情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那还叫感情吗?
感情问题能否公式化呢?当我们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来代入公式中,又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答案呢?
感情的计算法
适婚年龄公式:(N﹣P)×0.368+(P)
(P:最初开始考虑结婚的年龄,N:你认为的最迟结婚期限)
理想夫妻公式:女方比男方更高的学历+女方年纪比男方小至少5岁+夫妻初婚
离婚夫妻公式:女方比男方更低的学历+男方年纪比女方小至少5岁+其中一方离异
据悉,把感情问题给“公式化”,是全世界不少学者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是帮助大家找出婚姻中更多规律性的东西。近期的研究成果如下:
澳洲学者推出的适婚年龄公式:最初开始考虑结婚的年龄(P),你认为的最迟结婚期限(N)。适婚年龄公式:(N﹣P)×0.368+(P)
理想夫妻公式:女方比男方更高的学历+女方年纪比男方小至少5岁+夫妻初婚
离婚夫妻公式:女方比男方更低的学历+男方年纪比女方小至少5岁+其中一方离异
看到这些简单的公式,大家马上就开始在心里默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出来的情感与你的现实情感是否一致?如果完全不符,人们看后也就一笑置之,不会再有人关心了。要命的是,居然很准。于是,争论产生了,感情问题能否公式化呢?
著名情感专栏作家木木认为:“适婚年龄公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个人生理的成熟,是与他或她所处时代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致。一个人是否适合结婚,由他或她的心理来界定,而这个适婚公式中,N和P分别代表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什么时候适合结婚的心理接受度,这表示结果取决于我们心理的变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每个人是否适合结婚,还是看自己心理是不是已经成熟到可以接纳另一个人来参与介入并打乱你的生活。”
“现代人的交往方式都很公事化。”心理咨询师、资深婚恋顾问胡展鸿说道,“再加上现代人都比较自我,常常套用自己惯常的工作思维去看人、看婚姻和爱情。所以就出现,从事会计工作的人,会自然而然地给对象做估算,做人力资源的,会不自觉地去评估对方的能力与效率,而做证券的人,大约会想对方有无投资价值吧。”他认为,用公式来计算感情反映一定的大众心理。
心灵匹配测试、课程培训等手段可助你找到合适伴侣
广州青年婚姻介绍所执行所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副主任吴沛玲女士介绍说:“现在的婚介工作,在开展之初,就会进行心灵匹配测试,通过测试得出你所属的人群类型,再根据你所要寻找对象的要求,从登记会员中筛选。这样大大增加了成功匹配的可能性。”比如通过测试测出女方是一个照顾者型的人,很体贴,事事以对方为中心,但缺点是自立能力不强,所以与这种类型匹配的是有很强的操控能力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将军型的人。“匹配之后,再由专家顾问来进行恋爱与婚姻的辅导培训。”吴沛玲说。因为即便两人类型相适宜,但是因为人的生存环境不一样,他们的世界观、行为习惯等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通过一些培训课程来帮助两个人进行磨合。认清自我的同时理解彼此。据吴沛玲介绍,因为广州人都比较低调,内敛,所以他们的培训没采取其他地方集体集中授课的方式,而多采取小班制,最多不会超过十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