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婚闪离积怨成仇 “所庭联动”化解离婚纠纷
大众网德州讯(记者 翟岩 通讯员 张恒武 袁会晶)相识俩月,二婚男女奉子成婚,婚后生活越走越远,女子孤身做人流,缘分已尽,财产起纠纷,积怨成仇眼看引发犯罪。动情说理“所庭联动”及时启动,化解纠纷。
2012年4月,34岁的舒慧和37岁的李强相识,刚刚离婚的二人很快的找到了共同话题,相处不久二人坠入爱河。2012年6月,二人结婚,舒慧和李强因性格和习惯的不适应,渐渐的产生了矛盾,双方时有争吵。2012年11月,舒慧驾车回到娘家,并要与李强离婚。缘分已尽,二人离婚因财产起了纠纷。舒慧离家时,开走的那辆车成了关键。原来,买这车时,写的是舒慧的名字,钱是李强出的,李强去要车,舒慧不给。二人因此不断争执,甚至大打出手。12月29日晚,酒醉的李强来到舒慧家门口,不断踹门并扬言将舒慧如何如何,舒慧报警。
武城县公安局新城派出所接到报警,迅速出警,将双方带回询问。经了解,民警确定这是一起离婚财产纠纷。鉴于双方情绪激动,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的恶化,经舒慧和李强同意后,新城所及时与县法院县直法庭取得联系,决定启动“所庭联动”机制处理该纠纷。
2013年1月4日,县法院法官、新城所调解员在新城派出所对舒慧和李强的离婚纠纷进行调解。法官说理,民警动情,舒慧和李强渐渐稳定了情绪,均期望尽快解决问题。经过法官和民警的努力,双方同意了舒慧将车过户给李强,李强支付给舒慧现金的离婚协议方案。但就现金数额,李强和舒慧出现极大分歧,调解一时陷入困境。此时县法院法官发挥自身优势,对离婚诉讼的民事部分进行了辨析,并对二人离婚结果的法院判决给出了有力参考。民警发挥自身职能优势,通过看得见摸得找的案例,剖析离婚纠纷对二人生活的严重影响和危害。说理动情之后,民警对二人说,“事情总归要有个结束,你们考虑一下,下午我们再调解一下,如果不成功,就只能去法院解决问题”。当日下午,舒慧李强来到新城派出所,要求民警再次调解,并期望纠纷得到妥善的解决。经过民警和法官的一下午的调解和劝说,双方二人在现金数额上作出让步,顺利的达成了离婚协议。“所庭联动”机制又一次成功化解了一起离婚纠纷。
据了解,“所庭联动”机制是武城县公安局在长期的执法办案中探索出的一项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武城因工伤、事故或者是婚姻家庭债权债务等民间纠纷引发的伤害、死亡案件的赔偿纠纷问题近30多起。同时,群众认为诉讼费用高、审判时间长或者是执行难度较大等因素,不愿选择诉讼程序,面对这些纠纷,基层民警往往调不动,解不开,送不出。往往此类事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隐患。为解决此问题,2011年9月,武城县公安局、法院联合出台了《人民法庭与公安派出所实施“所庭联动”操作规程(试行)》,并在全县推广。“所庭联动”机制启用以来,切实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据不完全统计,自该机制启动以来,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30多起,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文中均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