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解体或影响孩子一生 离婚不要“离”开孩子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黄晏君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46.5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平均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而记者近日从哈尔滨市统计局获悉,我市2009年有28054对夫妻离异,2010年有35366个家庭解体,预计2011年这一数字还将上升。以往大家更多关注的是男女双方在离婚事件中的处境,但成年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迅速调整自己,可是孩子怎么办呢?事实上,孩子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面对:“父母分开了,我只能跟一个人过日子。”同时他们还要承受随之而来的重大的生活变化和沉重的身心打击。
艰难选择:“要妈妈还是要爸爸?”
正上小学3年级的芊芊前不久在与即将离异的爸爸妈妈商量“要妈妈还是要爸爸”时哭得很伤心,她不想失去任何一方,由于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10岁的她最后只能选择跟随妈妈一起生活。
据了解,“要妈妈还是要爸爸”成了横在单亲家庭孩子面前一道难以抉择的选择题。父母离异后孩子只能跟随其中一方生活,而另一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探望。离婚了,对孩子来说就是埋葬了一家三口的欢乐时光,而开启了两人相依为命的辛酸日子。缺了父亲或母亲的陪伴,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最亲近的人的保护、疼爱、照顾、教育。有调查显示,父母离异会致使孩子焦虑、孤单和悲伤,普遍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等问题。另有调查显示,同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离异家庭的儿童患精神方面疾病的概率要高出五倍。
此外,孩子除了感情受到伤害以外,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父母离婚后家庭收入突然降低,生活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使有另一方支付抚养费,但往往仅够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他小到培训、旅游,大到住房改善、出国留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获得同健全家庭一样的经济支持。
“不能为了孩子而影响自己的幸福”成为了父母中一方摆脱婚姻、甩掉包袱的“挡箭牌”,可是家庭破裂带给孩子的除了短时间内可以预料的痛苦外,还有他们长期在缺乏爱的情况下的不安全感和沉重的心理压力。父母离婚,最受伤的是孩子,这种伤痛,甚至伴随孩子的一生。
教育尴尬:敏感易怒封闭脆弱
我市南岗区某重点中学的班主任王老师介绍说,她曾经做过调查,班里有15名学生父母离异,但是仅有4名学生承认。单亲家庭的学生十分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情况,认为这“见不得人”。“将自己封闭起来”成为了保护自己、隐藏事实的最好途径。于是这些孩子很少与人交流,更不愿意与别人交朋友,生怕他人知道这“不光彩”的家庭情况。“曾经有一个女生,父母离异,她跟随母亲生活。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易怒、敏感,也拒绝写《我的父亲》这类作文。每当学校统计家庭情况时,她都说自己爸爸去世了。”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退休教师王亚姝说:“我教过很多单亲孩子,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不信任,他们仿佛刺猬一样,将自己紧紧保护起来,父亲母亲更是他们心灵中不能触碰的伤口。而且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多数也由于家庭的突然变故出现明显下滑。”
“受累不讨好”也成了作为监护人的家长面临的困惑。小明父母离异,他跟妈妈生活。可小明的母亲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付出了比孩子爸爸更多的感情和经济投入,但是小明却不领情。有时候小明妈妈也会说“你这德性和你爸一个样,真是后悔生养了你。”对此,小明说:“我所有的不幸都是父母造成的,是父母亏欠我。如果可以选择,我才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呢。爸爸不要我,妈妈又这样骂我,连父母都不能好好对待我,我还能相信谁?”
“标签效应”:困扰孩子一生的“槛”
有专家指出,父母离异后,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包括孩子的学业乃至将来的就业、婚恋等都是难迈的“槛”,也有学者把这种影响称为“标签效应”。
“初中那会儿,同桌的妈妈知道我父母离异后立即找到班主任要求调换座位,说是怕我性格孤僻把她儿子带坏了。”小华已经是我市某重点高中的学生了,提到几年前的那段时光,她眼里依然流露出悲伤,“我觉得正常家庭的人总是给我们这种孩子‘贴标签’。”
如果说校园时期的偏见仅仅来自同学,那么在走入社会后,“标签效应”则影响着孩子的就业和婚恋。据记者了解,部分企业招聘时不考虑单亲家庭的大学毕业生,称“问题比普通人多”。如果说家庭让孩子体会到了人生第一次伤害,那么应聘失败又让这些人感受到第二次重创。
而婚恋时受到的歧视,更是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始料不及的。谈恋爱时,往往是对方父母一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马上就拒绝。彩虹今年28岁,医学硕士,才貌双全,可是曾经的男友都是知道她的单亲状况后分手的。彩虹说:“分手的共同点几乎都是对方父母坚决反对,认为父母离异的孩子性格必定有缺陷。甚至一个前男友的妈妈直到现在依然到处宣扬单亲女孩儿不能娶进门。”彩虹无奈地说,“如今连相亲电视节目也有男嘉宾公开宣布‘希望女友不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拒绝单亲似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单亲身份成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婚恋中自身条件的最大硬伤。”
专家支招:摆正心态走出阴影
长期从事社会问题研究的黑龙江大学教授曲文勇认为,如果婚姻真的无可救药,离婚成了必然结果,请这些家长选择离婚时“三思而后行”,想想自己是否确定能在今后的十几年里加倍为孩子付出,包括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全力支持,从而弥补家庭破裂对孩子造成的伤害。父母还应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让孩子摆正心态,接受现实,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自身潜能。
专家说,作为不能抚养孩子的另一方,关心、出钱是补偿孩子的最好途径,多打几个电话、多看望几次,哪怕是每天发个短信关心一下,都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还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多一些接触会让孩子觉得“离婚也没什么大不了,父母对我还和以前一样”,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我不喜欢爸爸,从小到大从来就没主动增加过抚养费,既然这么多年不在我身边而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为什么不愿意在物质上多弥补一些呢。”今年已经大四的单亲男生小亮总是想不明白自己的高级白领爸爸为什么一直对自己那么“吝啬”。而他爸爸却说:“他妈妈是监护人,我按时给抚养费已经尽责了。”曲文勇教授表示,家长离婚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孩子影响很大,做父母的不要斤斤计较,如果可以换得孩子的健康成长,多付出一些也很值得。
曲文勇说,作为监护人的一方对孩子发脾气时往往将“跟你爸(妈)一样没良心、你爸(妈)最坏了”当成“口头禅”。可是在孩子心里,父母都是他的亲人,一个亲人对另一个亲人的恶语中伤是子女所承担不起的。离婚后的双方最好能够将心中的怨恨藏在心底,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另一方,应该支持孩子同另一方多接触,让孩子接受来自父母双方的爱,努力从氛围上为孩子营造一个虽不完整但却良好的家庭环境。即便一方对另一方有意见也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发泄,而应该通过其他途径排解不满情绪和宣泄压力。
专家强调说,离婚,请不要离开孩子!离异的夫妻之间也应该保持一份默契,虽然不能为孩子提供完美家庭,但依然要让孩子体会到“爱”的完整,加倍付出,同时教育孩子调整好心态,走出阴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