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法律网-行业领先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离婚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徐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保定 长沙 长春 泉州 常州 惠州 贵阳 昆明 盐城 潍坊 金华 石家庄 济宁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呼和浩特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离婚法律网 > 遗嘱 > 遗嘱公证 > 正文
公证遗嘱不能撤销民事协议中的处分行为
2017-01-31作者:未知来源:离婚法律网

  公证遗嘱不能撤销民事协议中的处分行为。遗嘱人的后一配偶虽不是家事协议在先确定相关房屋产权的当事人,但依我国善良风俗,可继受取得遗嘱人前一配偶的意定居住权。

  案情

  1983年1月蒋x振与余x芳登记结婚后共同收养蒋x(已成年)为养女。蒋x振原有住房被拆迁后取得安置还房一套(本案讼争房屋,登记的所有权人仍为“蒋x振”),应补还房和超面积补差款1.9万余元。1997年11月13日,蒋x振、余x芳、蒋x、兰x卿(余x芳之女)达成家庭协议,约定:由蒋x承担房屋补差款,房产权归蒋x所有;兰x卿来此房居住照料两老去世为止。蒋x当即给付蒋x振2万元。2001年,余x芳去世。2004年10月,蒋x振又与廖x会结婚,共同居住在该房屋,蒋x振的生活一直由廖x会照料。2006年6月27日,蒋x振立公证遗嘱:讼争房屋由廖x会一人继承。2009年10月7日,蒋x振死亡,廖x会办理了丧葬事宜。现廖x会无其他居所,仍居住在讼争房屋内。蒋x与廖x会对该房屋的权属发生争议,蒋x向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该房屋归其所有,并要求被告廖x会搬出。

  裁判

  綦江县法院认为,原告蒋x与蒋x振、余x芳、兰x卿达成的家庭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应当认定合法有效。蒋x按照协议约定给付了还房和超面积补差款后,应当享有该协议约定的权利,即在蒋x振、余x芳去世后享有本案诉争房屋的所有权。由于该房屋已通过家庭协议的形式处分给蒋x,且蒋x按约定支付了补差款,蒋x振的遗嘱行为不能对抗之前签订的协议行为。因此,廖x会不能因蒋x振的遗嘱而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但鉴于廖x会是蒋x振的妻子,对蒋x振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现年老又无其他居所,且家庭协议中也有“两老居住至去世”的意思,从尊重善良风俗和社会公德的角度,廖x会可以对该房屋享有居住权。

  綦江法院判决:讼争房屋为原告蒋x所有;驳回原告蒋x的其余诉讼请求。

  廖x会不服一审判决,以前述家庭协议无效、已过诉讼时效等理由提起上诉。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廖x会的上诉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1.公证遗嘱不能撤销民事协议中的意思表示

  本案中,如何认定家庭协议和公证遗嘱的效力?审理中,有人认为,原告的出资只占房屋价值的小部分,可把协议一分为二看待,原告因支付补差款而取得房屋相应部分的所有权,其余部分可看作是蒋x振的赠与行为,协议签订至蒋x振死亡长达11年之久未办理过户登记,已过诉讼时效,该协议不能强制履行。根据物权公示原则,该房屋应视为蒋x振的遗产,鉴于原告支付了补差款,可取得该房屋与出资相应价值(出资时)的部分所有权,其余部分按公证遗嘱处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家庭协议签订后即要求原告打破亲情,积极“维权”办理过户登记,有强求家庭成员争财夺利之嫌,不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与中国家庭生活实际不符。从协议内容看,所有权的转移是附期限的法律行为,该期限为蒋x振夫妇最后一人死亡时,关于所有权转移的约定始生效力,诉讼时效的期限才开始计算。因此,不存在超过诉讼时效期限的问题。民事协议一经签订,即在当事人之间形成“法锁”,非经当事人协商一致或依法律途径,单方不得撤销或变更。公证遗嘱是单方法律行为,不能撤销在民事协议中的处分行为。因此,应判决该房屋归原告蒋x所有。

  2.特定当事人居住权的保护

  居住权是指以居住为目的,对他人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在2002年物权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了居住权的概念。2005年的物权法草案第四次审议稿较为详细地规定了该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基本住房权。由于设立居住权制度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物权法通过时未确立居住权制度,但并不意味不保护特定当事人的居住权。设立居住权,可以根据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即有法定居住权和意定居住权之分。本案中,从“家庭协议”的本意看,原告蒋x享有该房屋的所有权,蒋x振夫妇享有居住权。被告廖x会作为蒋x振的合法配偶,可以继续享有居住权利至其死亡时止。一审判决被告廖x会享有居住权,符合“家庭协议”的本意,也符合我国家庭生活的善良风俗和伦理道德,实现了居住权保护特定身份当事人的价值取向。因此,一审判决正确,应予维持。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