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年轻人的婚恋心理状况
导读:日前公布的《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的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有差别。在全国被调查的16个地区中,黑龙江是“最看重家庭背景的地区”和“最不能忍受花心的地区”。
据了解,《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由世纪佳缘网站发起,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联合支持。旨在针对2010年的婚恋热点,深入了解中国男女的婚恋观。记者了解到,本次调查是从该网站3000余万注册会员及非注册单身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了21694 位单身男女,其中,男性7742人占36%,女性13905 人占64%,女性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男性。
被调查者以23-35岁适婚年龄人群为主,一共涉及到16个地区。黑龙江省的被调查者大概占总人数的2.0%,哈尔滨市被调查者大约占黑龙江总参与人数的一半左右。
黑龙江 最看重家庭背景、最不能忍受“花心”
《2010-2011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数据显现,中国大部分区域的婚恋观差异并不大,但在部分婚恋观选择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大省市及黑龙江、河北、浙江、重庆等地区的选择颇具代表性。其中,黑龙江是“最看重家庭背景的地区”和“最不能忍受花心的地区”。
据世纪佳缘网站相关人员介绍,调查问卷共分为三部分,即相亲态度调查、恋爱态度调查、婚姻态度调查,所有地区参与调查的人员都回答了这三个部分的问卷。在调查中,选择相亲时看重家庭背景的选项中,黑龙江地区比例最高占总人数的近26%,紧跟其后的是河北地区,占总人数的23%;对于相亲对象的缺点选择中,最不能忍受花心这一选项,比例最高的地区仍然是黑龙江,大约占45%—46%,紧跟其后的是重庆地区。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世纪佳缘网站婚恋专家分析,调查结果说明当地的婚恋状况比较接近于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一心一意”的婚恋观念。在经济快速发展,处处弥漫着快餐式爱情的今天,黑龙江地区传统观念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有这样的观念作为支撑,能够让婚姻的发展更良性、更健康。
专家 黑龙江人更重视文化的匹配
省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教授郭砾,长期从事妇女、婚姻研究,她对该调查进行了分析。“我觉得黑龙江的被调查者更看重家庭背景,这与封建门第观念有本质区别。从我们平时进行的调查和研究中可以发现,黑龙江人应该是更看重文化的匹配,其中包括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等。”
她解释,现代婚姻“匹配”十分重要,通俗的讲包括6个方面:即婚姻同源(家庭背景、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相似性)、受教育程度(除文化水平外,还包括责任感、做人态度、伦理观念)、价值认同、性格互补、年龄匹配和对方家庭、朋友(对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与朋友交往的方式)。注意这些,对于婚姻的和谐、美满十分有利。
同时,她也指出黑龙江被调查者“最不能忍受花心”与该所的相关调查结果十分吻合,特别是黑龙江女性对于“外遇”、“出轨”几乎是“零容忍”,这与黑龙江女性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有关。据统计,我省女性平均受教育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我省女性职业层次也高于他省,在婚姻中独立性更强,这可能都是导致“最不能忍受花心”的原因。
总体 “剩男”远远超过“剩女”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感觉周边的“剩女”居多,但事实并非如此。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19岁以下全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18:100,城市人口的性别比为115:100,已经严重偏离正常的男女性别比例。随着这部分人逐渐进入婚恋交友的高峰年龄,男性择偶困难将日益明显。
调查报告显示,在20-34岁非婚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占的比例逐渐增高,“剩男”的问题远比“剩女”更严峻,全国人口中非婚男女比例在27岁达到199:100,33岁时达到293:100;城市同龄人群中情况略好,在27-34岁间平均为162:100;这种现象意味着乡镇非婚人口中的性别比偏离更大。
去年 登记结婚与离婚比例近6.4:1
2001年至2005年我国的结婚率处于小幅波动状态,2001年结婚登记对数为805万对,2002年结婚对数减少到786万对, 2003年结婚对数又增长到811万对,而2004年结婚对数持续增长到867万对,到2005年结婚对数却降到823万对;但自2005年开始,至2009年结婚对数达到1212万对,逐年稳步上升,增幅高于同年人口增幅。
离婚率自2000年起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媒体及各方面的关注与分析。依据2010年第4季度民政部公布的结婚及离婚登记情况,预测2010年度结婚登记对数将达到1250万对左右,而据民政部规划财务司的统计,2010年我国有196.1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
结婚年龄日益推后也是一个明显的特征,报告中提到:2005年20至24岁结婚人数占47%,到2009年20至24岁结婚人数下降到37%,20至24岁领证的比例显著下降;而40岁以上的结婚人数却由2005年的3.9%,增长到2009年的12.2%,40岁以上领证的比例明显增长。
差异 女挺“拜金女”男更爱“裸婚”
调查中特别涉及了当下颇受关注的“拜金女”和“裸婚”等现象。结果显示,对于“拜金女”这一社会现象,女性认为正常无所谓的比例高达63%,相较而言,男性认同的比例则只有33%。经济社会中,人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强烈需求,调查结果折射出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女性更多在经济地位上处于弱势,认为男性应承担更多家庭的经济责任;而男性则不希望将全部经济压力都背在自己身上,对“拜金女”的接受程度远低于女性。对于“裸婚”,男性可接受的比例高达75%,而女性的比例则只有38%。
此外,男女在婚恋观念上也大相径庭。男性不能忍受女性的缺点为:虚荣、不孝顺、不真诚、冷漠、自傲。而女性更不能忍受男性的缺点是:没责任感、没上进心、花心、心胸狭隘、无房、无车、无财。由此可以看出在婚恋的相处之道上,男女存在明显差异。
方式 接受“相亲”希望郎财女貌
调查显示,92%被访者对相亲持肯定态度。在巨大的生活及工作压力下,曾经被年轻人排斥的相亲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及肯定。
随之而来,人们对恋爱约会方式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吃饭喝咖啡、看电影这类传统方式外,看演出、户外运动、郊游以及桌游等新兴健康的约会方式也为人们所热衷。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健康浪漫的约会方式,亲近大自然的户外运动及郊游约会方式更受女性欢迎,77%的比例高于男性63%;而选择逛街约会的男性32%却高于女性的23%,说明男性认为的约会方式比较单一也较少花心思去精心设计,一味花钱购物并不能令女性对约会充满期待。
对于相亲对象的条件选择上,选择看重经济收入的女性比例为37%,明显高于男性在该选项上仅为6%的选择比例;而在看重长相、身高的选项中,男性选择比例有51%,女性选择比例则为30%。传统择偶条件并无太大变化, 女性更看重经济实力,男性更看重外表相貌。
人们在享用互联网相亲的即时便利的同时,婚恋交友的安全性也被未婚男女们高度关注。调查显示,选择婚恋交友网站时人们最关注会员资料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而在选择相亲对象时,会优先考虑身份认证等级更高的会员,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与网络结识的相亲对象见面时,大部分人都会互验身份证信息。
未来 认同生活改善型婚姻关注“爱商”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生活改善型婚姻被普遍认同,在房价物价高居不下的2010年,人们也开始包容并逐渐接受一些期望通过婚姻改变生活质量的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拜金女”、“嫁碗族”等现象已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其中,超过九成受访者接受“嫁碗族”,46%认为结婚就是想要安定的生活,45%认为无所谓,每个人的需求不同,9%则不能接受,婚姻需要真爱,不能以职业来定位。
该调查反映,传统男女定位被颠覆,婚恋观念更包容。“女追男”现象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对于传统的婚恋关系中男性占主动这一观点,有了明显的松动。而且,绝大多数人接受“姐弟恋”,男大女小的传统婚恋观受到冲击,年龄已经不是障碍。
在性与爱的关系上,女性认为应该先有爱才有性的比例为67%,而男性则只有36%,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对性的态度更偏向保守,更多男性认为无所谓或两个缺一不可。
同时,单身男女开始关注“爱商”。爱情不但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能力,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爱商”在婚恋过程中非常重要,一些恋爱小技巧在恋爱过程中能起到正面作用。现代人的“爱商”也在逐渐提高,多数人对于恋爱分手持乐观态度,能主动调整自己的爱情观, 从中反省、学习和成长也是“爱商”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