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娶妻:“彩礼”水涨船高
作为一种习俗,男方送给女方适当的结婚彩礼,象征着双方初步达成婚姻约定。但在旧习俗和攀比风气的影响下,结婚彩礼水涨船高。为了应付高额的结婚彩礼,黑龙江省部分农民不仅要拿出全部存款,甚至需要到银行贷款、借高利贷。
近年来,农民娶妻的彩礼从“家庭影院”到现金,负担逐渐加重,结婚的喜悦也被高额的彩礼冲淡了。
黑龙江省双庆市杏山镇树庆村农民李建伟说,现在结次婚就像扒层皮。一般情况下,结婚彩礼包括现金和“三金”两部分。从2008年前后开始,彩礼中现金部分已经涨到8万元,而“三金”,即金项链、金耳坠、金戒指,价格也在1万元以上。加上房产、家电和其他支出,结婚的费用达到13万元。
村民李晓峰的两个儿子相继结婚,外债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多挣些钱还债,已经46岁的他不得不远赴俄罗斯打工。
农民一年的收入十分有限,以种地为生,存款仅够维持生活;如果家里有一些养殖业,可能会有3万元-5万元的存款,超过5万元固定存款的农民寥寥无几。
据当地已婚农民说,每年冬天政府都会下放一批贷款,用于农民第二年的春耕生产。为了结婚,不少农民就直接将用于春耕生产的贷款取出来,作为彩礼。由于一户农民的贷款额度是有上限,准备娶媳的农民有时就得利用几家的贷款才能凑够彩礼。如果秋天结婚,赶不上银行下放贷款,就只能借高利贷。
当地一位村干部说,把用于春耕生产的贷款用于结婚彩礼,将直接影响到第二年的春耕生产。
在农村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就是老人的任务和责任。如果老人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会被“戳脊梁骨”。按照习俗,儿子结婚就意味着老人“大事完毕”,老人一生的主要事情都完成了。
不少农村新人在结婚之前就约定好,婚前的全部债务由老人偿还。而老人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不惜借钱、贷款,甚至借高利贷,更有甚者将土地作为结婚彩礼。失去了土地,农村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没有了。
这种高额彩礼的风气在城市中并不多见,反倒是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农村较为盛行。黑龙江大学社会教授曲文勇建议,应加强对风俗习惯的正确引导,让“婚姻文明”风吹遍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