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五位教师连结婚礼物都是书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葛方琳如今也算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带过3个毕业班,当过6年班主任,她的数学课更是受到业内好评。她所供职的玄武中等专业学校总是把准备冲刺高考的学生很放心地交给她,她也总能圆满完成任务。
有人问她:“你这么年轻,数学课怎么讲得这样好呢?”她笑而不答,其实是说来话长。她出生在教师家庭,一家三代人中有5位是教师,其中4位都是中学数学教师。要问怎么这么巧,葛方琳自己也说不太清楚,“好像有点鬼使神差,仔细想想又是顺理成章的”。
最崇拜未曾见面的爷爷
说“鬼使神差”是因为葛方琳小时候从没想过自己以后要当教师,父亲、大伯都是教师,反而使教师这个职业在她看来毫无神秘感。相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地画圈似的工作状态让她感觉很没有意思。
葛方琳心目中的“偶像”是未曾谋面的爷爷。爷爷葛康俞在她出生前就已经仙逝了,她对爷爷的印象来源于父亲一直珍藏的两只古旧的百宝箱。父亲打开箱子时,总是小心翼翼,带着十二分的虔诚。箱子里有2本分上下册的康熙字典,字典不大,里面的字迹密密麻麻。爸爸告诉她:“这本字典是你爷爷一个字一个字手抄下来的。”工整漂亮的毛笔字让葛方琳很受震撼。
数年前,三联书店专门出了本葛康俞的集子,书名是《据几曾看》,很多内容根据葛方琳的叔叔葛季曾提供的珍贵资料整理编撰而成。
序言中,对葛康俞的评价是:“既精于绘事,亦深具文史修养,故立论切实,行文典雅,或印证技法,或阐发画理,多具卓见,精微超妙,殊为难得。”这更让葛方琳对爷爷的崇敬之情增添了几分。
结婚礼物是两本数学书
读书人家特别讲究规矩,葛方琳父辈们的名字都起得“中规中矩”,老大叫孟曾、老二叫仲曾、老三叫季曾,完全符合“孟仲季叔”的长幼顺序。但老二“仲曾”后来改了名。
葛方琳推想,奶奶的家教一定非常成功,因为她的父辈三兄弟个个酷爱读书,都考上了大学。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大伯读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书没有读完就被安排至北航附中当老师。父亲读的也是工科,毕业后一直在南化的厂办学校里当老师。
结婚那年,葛方琳和丈夫一起去北京大伯家做客,大伯家里满屋子是书。对于方琳的子承父业,大伯十分赞赏,他拿出两本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教学类书籍,作为给方琳的结婚礼物。
高考志愿,父亲填了师范
葛方琳在学生面前是个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老师,这一点和她的父亲如出一辙。在她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很调皮,但父亲只揍过她一次。
那还是上三年级的时候,她带着邻居家上一年级的小弟弟到河边去捉蝌蚪,一高兴忘了时间,回到家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父亲和邻居叔叔都站在门口焦急地等候。看到方琳出现,父亲一把拉过她,狠狠地揍了几下。接受这次教训,她听话多了。但父亲却非常后悔,觉得打骂是很愚蠢的教育方式,此后即使她犯更大的错误,父亲也再没有打过她。
不过,父亲对孩子们的学习依然要求很严,3个孩子的数学成绩都很不错。初中时,方琳参加数学竞赛,遇到不懂的就问父亲,提高很快。
做暑假作业,她是班里做得最认真的,因为父亲会将她的作业从头至尾检查一遍。父亲作为教研员,有时还会到她所在的班级听课,如果她发言不积极,下课时父亲就会敲敲她的脑袋,提醒她要发言。
高考前,也是父亲决定了她的高考志愿:师范院校数学系。毕竟数学是她的强项,报数学系录取的机会更大。
工作后,葛方琳开始主动学习父亲教学上的优点。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父亲写过很多教学论文,方琳在找不到论文选题的时候,便拿来作参考。父亲踏实的研究方法,认真的研究态度,一直是她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