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结婚”5次 “婚姻”已成游戏
一天内结婚五次,这件事发生在一名中学生身上。家住沈阳某社区的中学生李子明(化名),一日向同学炫耀自己当天的“第五任妻子———瞌睡虫小丽”。
李子明的婚姻并没有在民政部门进行婚姻登记,他所需要的婚姻手续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解决。是的,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婚,而是在网络上虚拟结婚。
“网婚”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在浩浩荡荡的“网婚”队伍里,青少年是其“主力军”,“网婚”者已呈现出低龄化的特征。
有的初中生拥有N个网络妻子,过着有模有样的网络婚姻生活,包括虚拟的性生活。“网婚”的低龄化,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何解决和消除这种危害已经迫在眉睫。
青少年“网婚”成因
一、好奇心理的驱动。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迫切渴望与人交流,对婚姻、家庭乃至性等充满好奇,由于学校和家长都不愿与他们坦诚地谈论婚姻和两性问题,使得婚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神秘。而网络是现实的延伸,可以满足青少年对于婚姻和性的猎奇心理,满足他们对未知事物认知的渴求和追求“刺激”、“好玩”的心理。
二、宣泄压力来获得交往的需要。
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背景下,现在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缺少玩伴,人际交往相对欠缺。
因此多数独生子女内心孤独感明显。青少年还要承担学习、就业等带来的压力,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青少年渴望与朋友倾诉。
“网婚”作为一种网络游戏,一方面满足了青少年交往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他们在“网婚”中感受到了别人的关爱、别人的尊重,这些都让青少年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愉悦。
三、对与异性交往的渴求。
女孩从10~12岁、男孩从12~14岁开始进人青春发育期,性别倾向开始明显,心理上已开始萌发性意识,对异性有着很强的好奇感,渴望了解异性,得到异性的关注和肯定。一些孩子甚至会表现出对异性莫名的好感或者在异性面前努力表现自己以吸引异性注意。
“网婚”给他们提供了隐形而安全的平台,让他们不再有挫败感,尽情地扮演未来的理想角色。
“网婚”游戏是陷阱
爱情的持久稳定贯穿着人的一生,强烈的情感是爱情持久稳定的基础之一。
尽管“网婚”是虚拟的,但却包含了所有的婚姻要素,让青少年提前体验到了全面而逼真的婚姻生活。
“网婚”的结婚、离婚非常随意,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结婚生子”;轻轻一点鼠标,又可以“离婚”或者“再婚”;鼠标再轻轻一点,还能够“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再轻轻一点鼠标就有“婚外恋”、“一夜情”了……它给人最直接的心理反应就是对婚姻产生“也不过如此”的无谓感。有“网婚”经历的18岁大学生小江(化名),一年“网婚”下来,娶了100多个老婆。
据心理学专家介绍,虚拟的网络同样由人的意识决定。青少年对婚姻正处在“一知半解”阶段,在这样随心所欲、缺乏道德控制的“婚姻”中反复“轮回”,必然潜移默化地在心理形成不利的影响。
“网婚”的无需忠诚专一、多次重复性等,会使“网婚”中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固定下来。当青少年把“网婚”这种错误的婚姻经验移植到现实生活之时,他们将轻率而毫无顾忌地选择婚恋对象,甚至随意地离婚,把婚姻看作是一场游戏。
“网婚”还是早恋的前奏。有的“网婚”青少年已从虚拟的网络世界移居网下,在现实生活中着陆,过早地步入初恋,进而出现婚前性行为、早孕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学习和身心发育,而且极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甚至遭到伤害。
拯救进行时 对青少年“网婚”的干预对策
心理学家建议,虽然“网婚”是虚拟性的,但交往双方却是现实中的人,所以要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人格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
学校应对青少年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对于那些已经“网婚”成瘾的青少年学生,因其生理、社会功能及心理发展已遭受的破坏程度,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其戒除网瘾。
再者,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多给孩子一些精神关怀和理解,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还应加强平等的亲子沟通,多与孩子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倾向,及时给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
扩大孩子的视野,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交往圈。对于已经涉足“网婚”的孩子,一方面,家长不要震惊,更不要粗暴地阻止与责骂,而应加倍关怀,加强沟通,使他们认识到“网婚”的危害,引导他们走出“网婚”误区。另一方面,父母应积极体验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减少和孩子们的代沟,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给孩子正确的指导。
9月2日至5日,沈阳科学宫即将拉开“爱之源沈阳第二届性文化节暨博仕(男科)性艺术展”的序幕。届时将展示千百年来性爱的发展历程,包括性教育、性成长、性警示、性科技等相关知识。
婚姻到底依靠什么生存?无性婚姻要不要?爱情靠什么来衡量?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