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开展家庭助廉工作
“配偶廉,莫等闲,常牵挂,保无差。戒贪欲,除邪念,家和睦,业发展。守防线,心坦然,享安乐,人人羡。”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脍炙人口的《家庭助廉三字经》在群众中广为传唱。该县连续几年坚持在干部群众中发放廉政教育读本、发出家庭助廉倡议书,定期举行干部家属廉政教育座谈会,举办廉政文艺演出,使廉政理念转变成具体生动的“家常事”。
近年来,西宁市积极拓展反腐倡廉宣教工作思路,把对全市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将廉政文化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之中,建立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影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促使廉政文化建设在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六进”过程中,营造出“廉荣贪耻”的良好社会氛围:走进机关,党务、政务、便民服务样样规范;走访社区,“清风长廊”、廉政文艺演出让人深受启迪;跨入校园,廉政格言、廉政漫画不时映入眼帘;穿梭车间,党员示范岗上正手把手地传授经验;走进农村,新农村建设的和谐之风扑面而来……
“好家庭”更要做“廉家庭”
西宁市以“家庭”为切入点,把家庭助廉教育纳入“和谐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把家庭廉洁状况作为评比和谐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的前提内容,做到定标准不忘廉洁,评先进不忘廉洁,充分发挥家庭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全市先后涌现出的6600多户和谐文明家庭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廉洁家庭。
斜沟乡下窑村的村民大多以劳务输出和经济作物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高中文化程度的村党支部书记赵生君算得上是村里的“老干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他没少操心,谁家的危房需要改造、谁家的老人该进“低保”、哪户该领救济粮……他了如指掌。可他对自家事却很少挂心,两个上高中的孩子学费压力很大,体弱多病的母亲离不开吃药打针。对此亲戚们不理解:“当书记有什么用?每年只有一点补助金,别说我们沾不了光,连老母亲也没弄上个‘低保’。”但赵生君的母亲深明事理,她说:“当干部是为全村人办事的,不能有啥好处都往自己家捞。”
如今,像赵生君这样的支书越来越多。而像他母亲这么理解、支持“村官”廉洁工作的家属也越来越多。斜沟乡组织村干部到海南省考察学习,斜沟村委会主任马进成想去。他的妻子马海里麦提醒他:“村里正在铺路,你走了事情谁管?大家忙着搞建设,你这样影响也不好。”
“贤内助”更要当“廉内助”
“一身正气廉政,两袖清风持家,三生相伴无悔,四季和睦相随。”为了充分发挥“贤内助”的助廉作用,西宁市把家庭助廉教育纳入“女性素质工程”的重要内容:举办培训班、扶贫帮困结对、和谐大讲堂等活动将家庭助廉理念渗透到了每个家庭;向全市提出“兴廉洁之风、建设文明家庭”倡议,要求家庭成员做家庭助廉的监督员、守门员、宣传员、导航员和后勤员;面向社会征集治家格言,出版治家格言集,倡导廉洁文明家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分期分批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家属参观看守所、省女子劳教所等,观看警示教育纪录片,听取廉政教育专题讲座。
西宁市城北区组织区管领导干部家属参加家庭助廉知识竞答,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推荐家庭助廉座右铭,召开家属代表座谈会等;湟中县邀请镇党委分管副书记向村干部家属作“如何当好贤内助、廉内助”专题报告……各种形式的家庭助廉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努力构筑崇廉、保廉、倡廉的家庭环境,让家庭成为廉洁从政的温馨港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两年来,当地政府在斜沟乡实施的小麦基地、油菜基地、马铃薯基地等项目一个接一个,惠农政策的好处“花落谁家”,群众十分关注。该乡一方面充分发挥各村理财小组、监督员的积极作用,该公示的公示,让群众感到干部办事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则针对乡、村干部具体情况,推行“一本廉政读本、一次廉政座谈会、每季度一期廉政感言、一次廉政教育课、一份廉政承诺、一次廉政述职”的“六个一”助廉分类指导工作方法,把宣传教育活动做得实实在在。“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离不开家庭助廉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干部家属的助廉教育作用使群众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小了。”该乡党委副书记、乡纪委书记马秀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