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法律网-行业领先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离婚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徐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保定 长沙 长春 泉州 常州 惠州 贵阳 昆明 盐城 潍坊 金华 石家庄 济宁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呼和浩特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离婚法律网 > 婚姻新闻 > 正文
上海知青姜万富43年的苦与乐
2010-07-21作者:未知来源:未知

  上海知青——

  姜万富,43年的苦与乐

  20世纪60年代,一辆又一辆敞篷大卡车前赴后继,满载着上海知青,行驶几十个昼夜后,停在新疆的戈壁上。

  “到家喽!”司机大喊一声。

  一分钟过去了,没人下车,也没声响;五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下车,没声响。司机一看,整车的青年男女,都在面面相觑——荒漠、黄沙,风一吹,牙齿一咬,满嘴沙沙作响;没路、没房子,人们在沙丘旁的地洞里钻进钻出。他们惊呆了,吓傻了,连下车都不会了……

  十万上海知青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初到新疆时的感受。

  周总理的鼓励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承担起屯垦戍边的使命。劳动力紧张,成了兵团最头疼的大事之一。第二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文中向知识青年发出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兵团随之做出决定:动员内地知识青年支边。20世纪60年代,知青支边达到高潮,累计有10多万上海知青奔向新疆。

  据《中国知青史》一书记载,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来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视察,特意接见了12名上海知青。

  周总理在一片葡萄架下落座。他见12名年轻人拘谨地站在一旁,赶忙站起来朝他们招手:“来,来,上海青年到这里来!”接着,总理拉家常似的,问起他们的思想、家庭、文化以及劳动等方面的情况。总理侧过身问女知青杨永青:“你家里是做什么的?”杨永青说:“我的父母在香港,父亲在一家轮船公司当职员。”总理说:“噢,你可来得不容易呀!他们在香港,你在这里,这里可是比香港苦,你能独立生活了,你是好样的。”总理又问她的文化程度,杨永青回答说:“我高中毕业,因为身体不好,没有去考大学。”总理高兴地鼓励她说:“这里也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劳动大学照样出人才。”

  总理又问女知青卓爱玲:“小姑娘,你的家庭是什么出身呀?”平时爱说爱笑能歌善舞的卓爱玲,低下头羞答答地说:“我出身在资产阶级家庭里。”总理又问:“你家里还拿不拿定息(新中国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固定利率付给资本家的利息)?”精神紧张的卓爱玲听错了,着急地说:“我不要拿,我不要拿!”她的话,引得周围的首长和同志们都乐了。总理乐呵呵地说:“你爸爸拿定息是他的事嘛!”

  接着,总理深有感触地对陪同人员说:“出身在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我们都要看他们现在的表现和立场。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嘛!”怕这些上海知青没完全明白他的意思,总理又解释道:“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

  总理对12名上海知青说的这句话,随即成为《人民日报》头版的大标题新闻。在阶级斗争之弦绷得很紧的岁月里,它使无数奔赴新疆的上海知青,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在“地窝子”的第一晚

  “1966年7月1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我从一个待业青年变成10万上海知青大军中的一员。”今年61岁的姜万富,已经满头白发。从17岁到新疆算起,他在这里呆了整整43年,直到去年退休才回到上海。看着自己当年写在日记里的这段话,他感慨万千。

  启程去新疆那天,姜家每个人都哭了。姜万富是家里最小的男孩,从没离开过上海。亲人的眼泪挡不住离别时刻的到来。汽笛一声长鸣,载着1900多名知青的火车,缓缓驶出上海北站。欢送的锣鼓、高音喇叭播放的进行曲以及亲人的哭声,很快就被抛在脑后。列车停靠苏州、南京时,无数中学生往车窗里递慰问信:“向上海大哥哥学习,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火车开了3天4夜,终于到达新疆吐鲁番的大河沿火车站。姜万富看了一眼车窗外,心立刻凉了:怎么这么荒凉?!可这个地方,离他们的目的地还有1500多公里!第二天,他们转乘敞篷卡车,一路沙尘滚滚,颠簸着翻越天山,又走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场部。但是,知青们生活的地方还不在这里。卡车又拉着他们往昆仑山里开,走了十几公里的石头路,“感觉胃都要被颠出来了”。

  “车停下来,我们一看都傻眼了,都不想下车。”姜万富说,这是一片连房子都没有的戈壁滩,仅有的两个“地窝子”,还是专门为迎接他们新挖的。迎接知青的许连长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喊道:“这是一个新连队,地没有一亩,房没有一间,路没有一条,条件很苦,委屈你们了。但是,我们的双手一定能在这片戈壁上开出良田,建成绿洲。眼下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涝坝水(土坑里的蓄水),将来一定能住上砖房,点上电灯,用上自来水。下车吧,孩子们!”

  那一夜,在“地窝子”里,没人睡得着。苦闷的姜万富,拉了位战友出来散步。他们爬上一个高高的沙丘,相视无语。良久,战友脸朝东方,朝着上海的方向,大声呼喊:“喂!我在雪域——”

  姜万富也附和着,拖着声音:“哎!我在高原——”

  似乎只有这样的呼喊,才能舒解他们心中的担忧。

  叶城的外科医生

  最初的半个月,知青们几乎没有笑容。支边前,他们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这里苦得“出乎意料”——他们每天劳动11个半小时,每15天才休息一天,挖土、挑土、开垦荒地。

  即便如此,所有知青都以干活积极为荣。姜万富自己出钱,到20公里外的镇上买了一把又薄又大的坎土曼(一种锄头)和一把大镰刀。它们让姜万富耍足了威风——在他的带动下,牧场知青们打破了日挖土方56立方米的纪录,达76立方米;打破日割苜蓿3.2亩的纪录,达3.6亩。“我就是要证明给大家看:上海青年不光能说,而且能干,我们是最棒的。”

  没过多久,骄傲的姜万富就冷静下来。“这里有身上疤痕累累、参加过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功臣,也有比我们早几年来的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知青,他们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多年,现在和我们一样奋力苦干。我,一个上海待业青年,有哪一点比他们强呢?”

  1967年9月28日,是决定姜万富一生职业的一天。“领导派人把我从地里叫回来,让我去学习当卫生员。”第二年,牧场送他去进修外科。结束一年的学习生活后,他成了叶城二牧场20多年来的第一个外科医生。

  在这个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牧场上,最远的牧点,姜万富去一次要走8天。昆仑山上,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和驴,姜万富走遍了远近数百个放牧点,成了戈壁上的“马(驴)背医生”。有些地方,连马和驴都过不去,他只好手脚并用爬过去。一次,姜万富出诊后回家,下山下到一半时,脚下一滑摔倒了,顺着布满积雪的山坡滚了下去。坡的尽头是悬崖,一眨眼的工夫,他就滚到了崖边。前面正好有一块大石头,他本能地一脚蹬在石头上。人停住了,石头滚下了悬崖!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姜万富救人无数。8岁的小姑娘吐孙姑·阿吾提误食毒药,昏死过去。姜万富治疗了一天一夜,把她从生死线上拉回来;塞提江·努尔出了水痘,他父亲得了肠梗阻,母亲得了脑溢血,每次都是姜万富翻山越岭,赶过去救治;简陋的手术室里,姜万富实施了2000多例外科手术……43年就这样过去了!

  妻子和女儿走了之后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知青掀起了返城高潮。当年和姜万富一起从上海来的伙伴,很多都离开了新疆。他远在上海的姐姐、姐夫,多次来电话催他回去:“只要我们有吃喝,就有你们的。”此时姜万富已与一名浙江女知青结婚并育有一女。他思来想去:“回城后工作没有着落,我又拖家带口,作为一个男人,哪能全家寄人篱下呢?再说,我的两个哥哥去世早,母亲年纪大,生活由3个姐姐照顾,我还要回去增加他们的负担,是个男人吗?”

  姜万富决定不走了。妻子以离婚相威胁,他也不走。“我的医疗技术,若是放在上海,根本不值一提。叶城二牧场离城里远,牧业点的病人要是得了急症,送到那里要一两天时间,人还没到就早没命了。但有我这样的医生在,及时把病人处理一下,就争取到了救命的时间,就能保命。”

  结果,妻子带着女儿回了浙江。离婚后,“那种孤独,真难受呀!”不出诊的时候,姜万富就自己拉二胡、敲扬琴,排解忧愁。

  实际上,姜万富真的很想家。他后来跟牧场诊所里的护士赵军花结了婚。赵军花出生在新疆,比他小十来岁。姜万富设法教会了她上海话。实在想家的时候,他就用上海话跟妻子聊天。1998年,92岁的老母亲最终也没等到唯一在世的儿子回到上海,便撒手人寰。姜万富收到了姐姐们寄来的一个厚厚的信封——里面装着一块黑纱。此后,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流着泪,独自跪在地上,向东方磕头。

  姜万富说,他也对不住女儿。大女儿被前妻带离新疆时才8岁。他再婚后生下的二女儿姜玉娇,10岁时就被他送到上海跟奶奶过。“没办法,她妈妈是诊所的护士,晚上急诊手术时还是我的助手。夜里不敢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只能带着她加班。她小小年纪就看着我做手术时血淋淋的场面,太残忍了……孩子在梦里都被吓得哭出声来,只能送回上海去……”

  想家想了大半生,可2009年退休回上海时,60岁的姜万富老泪纵横,舍不得走。他走了,病人们怎么办?多年来,他带过的有文凭、没文凭的医护人员,先后走了十几个。去年冬天,有个准备到这里来工作的大学生,一看周围的环境,连车都没下就走了。“B超没人了,接生也缺人了,盼望已久的X光机很快要来了,也没人会用!”

  离开新疆时,姜万富流着泪说:“对不起了,乡亲们!我们的家训是:少不出家乡是废人,老不返家乡是罪人。以后的清明节,我要去拜祭父母啊!”

  2009年8月,60岁的姜万富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黄浦江畔。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一家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女儿姜玉娇大学毕业后也被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录用。昆仑山里的乡亲们生了病,还是打电话给他,找他“看病”;杏干和葡萄干晾好了,会给他寄到上海。

  抛繁华而乐寂静,舍安逸而取艰难,姜万富的43年,是支边上海知青的缩影,是10万人的青春无悔。

  援疆干部——13年的情无法衡量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刘雅婷

  1996年,为促进新疆发展,中央做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决策。1997年,第一批援疆干部进驻新疆,拉开了援疆工作的大幕。此后13年中,有6批共计3700多名援疆干部来到这里。不管是年轻的“80后”公务员,还是人到中年的教师,回想起援疆生活,都饱含深情。

  “日全食”带来紧急任务

  今年7月,广东的“80后”援疆干部刘慧,已在哈密地区伊吾县旅游局工作了两年。她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援疆干部。

  2004年,刘慧从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毕业,进入广东肇庆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专业对口,又是公务员,刘慧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4年后,刘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要去新疆!”“我非常热爱旅游事业,对于旅游管理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是我想去新疆的初衷。”

  “不过,报名援疆也是一件非常巧的事。一直以来,我对新疆和西藏这两个地方都非常向往。2008年5月,肇庆市委组织部下发援疆通知,我知道的时候已经到了报名截止时间,没想太多就赶快报了名。”刘慧说,当时,肇庆市旅游局已有十多人报名,后来经过层层公开选拔,她进入了“四选二”名单,但不是第一人选。“市委组织部的干部找我谈话,说我是后备的。我听了并不意外,只是一再表达了援疆的信心和决心。”

  刘慧参加竞聘前,身边一些朋友都来“泼冷水”。“我的一个好朋友竟然问我,去援疆是不是想升职啊?我几句话就否定了他的想法。我是想在一个不同的地方磨练一下自己,而且也可以为贫困地区做些事,何乐而不为呢?”

  竞聘的日子终于到了。刘慧做了大量的功课,尤其是对支援地哈密地区伊吾县做了深入了解。“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伊吾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状况,对今后的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规划。”结果,并非第一人选的刘慧成了“黑马”,获得了去新疆的资格。

  2008年7月29日,刘慧刚一踏上伊吾的土地,就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两天后出现“日全食”,伊吾将是全球最佳观测点,世界各地的大批天文爱好者将蜂拥而至,她的任务就是利用这一时机,向外界展示和宣传伊吾。刘慧来不及多想,“马上上网、下图书馆、找资料,恶补了一通天文知识,然后跟旅游局的领导沟通如何做好现场宣传工作。这次活动过后,我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完全适应在伊吾的工作角色”。

  回想起这两年的生活,刘慧说:“我不是来出风头的,我把援疆当做是一次深造。我已经用行动证明了我的诚意,这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

  “我想多陪孩子们几年”

  35岁的郑文彬,是浙江温岭市第四中学的一名教师。2007年3月,经过选拔,他来到了新疆和田地区民丰二中支教。

  郑文彬第一次走进民丰二中时,“虽然心里已有所准备,但看到眼前的情景,还是很震惊。整个学校只有一排平房,教室里布满灰尘,桌椅破旧。操场坑坑洼洼。孩子们瞪着眼睛,有些胆怯又有些渴望地望着我。我心里一酸,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民丰县气候非常恶劣,全年浮尘天气在220天以上。3月底、4月初的时候,风沙很大,10米以外就看不见人……由于没有老师愿意来,这里的老师只能常年超负荷工作。

  刚来的时候,郑文彬教的是民丰二中附小五、六年级的英语课,一共4个班,每周8节课。“这些孩子没学过英语,但都很努力。每个星期三和星期五晚上,我还会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给当地的老师上课,讲计算机基本软件的使用。”

  除了教课,这里的老师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每年3月去荒漠植树。一次,郑文彬跟着去植树。“一眼望去,41亩土地上没有一点绿色。在工地上站了不到5分钟,我的嘴里、耳朵里、鼻孔里、衣服上、鞋子里就全是沙子了,最后连眼睛也不敢睁开……我们学校有些老师,已经在工地上干了9天,上面马上要来检查验收了,可学校的植树任务还有一半没完成。我们决定让一些学生来帮忙。其实我有些犹豫,担心学生们不愿意来。但是,电话打过去后,所有的孩子都来了。他们一锹一锹地铲土,风沙将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小沙雕,但没有一个孩子去避风,也没有一个请假。多种点树,就少点风沙,这样的活他们愿意干。”从那以后,郑文彬再也忘不了这些学生们“喝着凉水、吃着冷馕、战着荒漠,还坚持学习的样子”:“我真想多陪孩子们几年。”

  除了刘慧和郑文彬,还有更多更感人的故事。这13年里,援疆干部带来了1200多个项目、近300亿元的援助资金。而知识和技术援助等,则是无法用数量和金钱来衡量的。“我们想给新疆留下更多东西。”这是3700多名援疆干部的心声。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