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法律网-行业领先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离婚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徐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保定 长沙 长春 泉州 常州 惠州 贵阳 昆明 盐城 潍坊 金华 石家庄 济宁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呼和浩特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离婚法律网 > 婚姻新闻 > 正文
透过婚书看中国旧时婚姻
2007-04-02作者:未知来源:离婚法律网

  一位民俗研究者,4年时间内,跑遍了各种各样的旧书市场、古玩市场,先后收集到了26份婚书,时间跨度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些斑驳的婚书,许多人见了都会大吃一惊:不但有结婚的、离婚的,还有再婚的,无奇不有。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广大女性身心受到“三从四德”的束缚,婚姻上更没有一点自由。那么,这些婚书的背后,究竟演绎了什么样的辛酸故事和历史变迁呢?
 
    3月 21日下午,当 52岁的洛阳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把他收藏的“宝贝”展现在《东方今报》记者面前时,记者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古代的各种地契、房契、古代试卷、金兰谱、银票、广告等 300多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 26份婚书。这 26份婚书,全部精心装裱在宣纸上,“这些婚书年代久远,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都有”。

    记者从中挑选了3份婚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婚姻状况的种种细节,感叹历史的巨大变迁。

    改嫁婚书

    公公支持儿媳改嫁

    “立字据人董丙辰,因子亡媳寡茕茕无依,虽年事尚轻,实无谋生之能力,嫁守固然乃各人之道德,当任其自由自主。今商酌双方家长同意,说合人等介绍,情愿再婚配于安顺足下为室,按惯例聘礼洋叁仟元整,以供余残年赡养之资,嗣后各无异说。倘有亲族干涉者,余一面承当。空口无凭,立字据为证。” 

    这是一份上世纪40年代写在宣纸上的改嫁婚书,宽 24厘米、高38厘米,白纸黑字、正楷书写。王支援说,立字据的董丙辰,是位很了不起的公公。

    在以前,女子一直处于“被压迫”地位,如果丈夫亡故,妻子则要守寡一辈子。

    然而,这份改嫁婚书,却让人十分感动:身为公公的董丙辰,儿子亡故,在悲痛心情下却不愿看到年轻貌美的儿媳守活寡,而允许她改嫁。

    “在那个时代,公公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相当不容易啊!”王支援说,从婚书中可以看出,儿媳改嫁给一位名叫“安顺”的人,“安顺”出聘礼“洋叁仟元整”,以备“董丙辰”养老之用,这倒遵从了中华民族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

    离婚婚书

    丈夫暴力倾向严重

    “立协议离婚字据人曹九经、曹牛氏因夫妻不睦,时常反目,连年屡以虐待等情。在县与讼,夫妇伉俪之情毫无,恩断义绝,已达极点,实属不堪再为同居。

    乡邻,曹俊三、曹瑞章、蒋景唐、宋雅堂诸位先生从中说合,除曹牛氏私有妆奁财物仍归曹牛氏所有外,曹九经情愿另与曹牛氏出法币洋三千元,出麦一布袋(即市斗一石)以作曹牛氏离婚养赡费用。

    此乃双方合意,均无说辞。自离婚之日起,嗣后男娶女嫁各不相干,除另具呈向司法处备案外,更书写离婚字据两张,各执一纸为凭。

    协议离婚人:曹九经、曹牛氏,说合人:曹俊三、曹瑞章、蒋景唐、宋雅堂。”  

    “这个曹九经,经常搞家庭暴力啊!”面对这张宽24厘米、高38厘米、书写在白色宣纸上的上世纪 40年代的离婚婚书,王支援幽默地解释,不能小瞧这张婚书,它可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由于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特别是在离婚问题上,丈夫有休妻的特权,而妻子无离婚的自由。因此,中国古代法律上不用离婚这个词语,而用“绝婚”、“离弃”、“休妻”、“出妻”等用语。

    然而,在这份写于1942年的离婚婚书上,明确提到了“离婚”二字,说明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比封建社会开放、进步多了。

    王支援说,曹九经和曹牛氏夫妻二人经常打架,还到县衙打官司,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俩人才在乡亲的说合下,自愿离婚。封建社会,男人一纸休书就把老婆甩了,女方没有财产的所有权,连“人”都是男方的。而这对夫妻“离婚”时,原属于女方的东西,仍归女方,男方还另送“法币洋三千元”和“麦一布袋”。可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 [Page]

    以前,离婚同结婚一样,也是一件很郑重的事儿,需要亲戚朋友见证。王支援说,离婚作为一种制度,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结婚婚书

    以父亲的名义送达

    “百世芝兰

    男命乙丑、女名壬戌相不犯岁、命星大吉,择于戊寅十月初七日纳彩过礼大吉。

    谨占于本年十月十三日亲迎,贵府名门是幸。

    娶送女客忌猪、羊、兔三相,余相不忌。

    大英畏,常少亲家少先生大人阁下,忝婚眷生张丙耀暨子正午仝鞠躬。

    千年好合”  

    王支援说,“自古以来,中国的婚姻,跟谁都有关,唯独跟结婚的当事人无关。因为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儿,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大事,讲究门当户对。”这份婚书,就是很好的证明。

    准备结婚的男子名叫张正午,这份婚书则是以他父亲张丙耀的名义送给女方的,所以,没有写女方的姓名。

    其实,这份婚书,就是商量结婚的事儿。婚书中称,两人不相克,准备十月十三日举行仪式。当然,结婚那天,凡是属猪、属羊和属兔这三种“忌属相”的亲朋好友,不能出现在新人面前。

    “这份婚书虽然没有标明书写的具体日期,据推测是在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里,不像现在要去政府部门领取结婚证,那时候都是双方父母作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王支援说,即便今天,很多地区依然维持着结婚前送婚书的习俗。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