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法律网-行业领先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离婚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徐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保定 长沙 长春 泉州 常州 惠州 贵阳 昆明 盐城 潍坊 金华 石家庄 济宁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呼和浩特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离婚法律网 > 婚姻新闻 > 正文
女子进京寻亲两年无结果
2007-01-12作者:未知来源:离婚法律网

 年已五旬,记忆却突然被一个神秘电话唤醒,陈年旧事随之倾泻而出,平静的生活由此打乱,执意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栖身在京城一处简陋的租所里,仅靠断断续续、模糊的印象和线索,一心寻找失散多年的哥哥。昨日,一位名叫张久明的女士致电本报,讲述了自己不远千里北上苦寻哥哥的经历。她表示,在这条寻亲之路上,她已艰辛地走了两年之久,却至今未果,但从未想过放弃,恳求本报给予帮助。
声音
    “别人都以为我着了魔了,其实之所以这么做,除了想要找回失落的亲情,更是为了了却一桩心事——解开缠绕在自己心头多年的谜一样的身世。我的经历很像电视剧《渴望》里的小芳,村里人都说我是抱来的,活了大半辈子,不想再糊涂下去了,只有找到哥哥,才能弄明白一切。”——张久明
家庭变故:3岁时候,被送乡下
这个送她到乡下的哥哥,就是她要找的胡哥哥。
    在西城区府右街枣林大院互助巷胡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内,记者见到了暂住在此的张久明。屋里的空间十分局促,加上没有暖气和炉子,寒冷异常。记者注意到,她的手背上已经生了冻疮。
    张久明告诉记者,自己今年50岁了,老家在潼川镇,来北京找哥哥多少有点碰运气的意味。“我只知道他姓胡,目前住在北京,别的就都不清楚了。”桌上散放着一沓泛黄的旧照片,她指着其中一张上面的两名男青年说,这是她的另外两个哥哥,“但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我的亲哥哥。”她的思绪似乎有些混乱,“现在要找的这个胡哥哥,我也不能确定。”
    “听村里人说,我出生在四川三台县西平镇,父亲叫张德安,是当地工商联的主任,母亲叫况中玉,家里共10个孩子,我排行第九,家境还算良好。”据张久明回忆,3岁那年,家里突然遭遇了变故,于是她被送养到了乡下一个亲戚家。
    只有那个被送走的夜晚,给她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外面刮着大风,路上黑漆漆的,我被一个哥哥抱着,又冷又害怕,一直在哭,死命拽着他的衣袖不肯松手。我清楚地记得,哥哥临走时说:‘我一定会接你回去的’。”张久明表示,正是这句话,成为了她日后寻找哥哥的动力。
    张久明当时被送到了距离西平镇大约8公里的乡下一位大伯家,一个叫和平村的地方,大伯叫张德勇,家里还有大婶、婆婆和两个姐姐,寄居的日子还算和睦。至于为何被寄养?她表示:“听村里人说,是我母亲去世了,还有因为哥哥们当年要去参加抗美援朝,父亲无力抚养众多子女,才付给大伯一定抚养费,将家里的孩子寄养到他家。”但她很快又推翻了这种说法,因为抗美援朝发生在1950年左右,她表示,这个送她走的哥哥,就是她要找的胡哥哥。
蹊跷身世:自己姓张,哥哥姓胡
10岁时回到自己家中,“胡哥哥”已不知下落。
    张久明10岁那年,她的被寄养生活结束了。她被照片上的两个哥哥接回了家。这个陌生的家里,已经有了一个后母,叫王金先。她表示,兄弟姐妹们如今都散了,对这两个哥哥根本没有什么印象了,并发现当初送自己到乡下,亲口承诺要来接自己回家的哥哥也不在这个家庭中了。
    本以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却由于一些邻里间流传的说法,心里开始有了波澜。张久明告诉记者,最初她的两个哥哥曾经私下里“吓唬”她说,她是街上抱来的,而非父母亲生的。后来,在街上玩耍的时候,也有的街坊说她命苦,很像电视剧《渴望》里面的小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虽然年幼无知,但她却没有把这些话当玩笑。直到有一天,一位知情的邻居暗示她,送她到乡下的那个哥哥其实姓胡。这个说法让她无法平静:为什么哥哥不姓张,又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
    由于和父亲关系一般,直到结婚成家,张女士始终未敢开口问父亲被寄养的真正缘由以及这个胡氏哥哥的下落。
寻亲缘起:神秘委托人的神秘电话
对方给出的唯一线索就是这个苦寻她的人现在北京。
    结婚成家以后,张久明有了自己的生活。她在一家豆豉工厂上班,从西平镇搬到了潼川镇。虽然谈不上幸福,但有了一个女儿,生活也算平静,然而,几件诡秘蹊跷的事,却彻底搅乱了张久明平静的生活。
    “2002年的一天,我在家中接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电话,他自称受人之托,帮人找妹妹。但我当时并没理会。”她表示,时隔多年,已经想不起来关于这个哥哥的任何事情,而电话里这位神秘的联系人既没留下姓名,也没透露更多的关于委托人的信息,只是核实了她的姓名,证实确实是他要找的人。
    挂下电话后,沉淀在她心底的记忆慢慢苏醒并浮现出来。
    她告诉记者,后来的几天,同样接到了这名神秘男子的电话,对方还留下了一个北京的电话号码,说明寻找她的人在北京。后来这名男子还打过几次电话,但每次时间都不长,好像在试探什么,十分小心,似乎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身份,只是不断旁敲侧击地启发她,给出的唯一线索却是这个苦寻她的人现在北京。
    尔后这种暗示无处不在,张久明回忆说,有一次联系业务,曾给北京一家公司开具了一张出库票据,邮寄出去后,谁知这张票据又从北京邮了回来,在票据开票人的旁边,留下了一行隐匿的电话号码,也是北京的。
    张久明表示,自从父亲1982年去世后,她很少回西平镇的老家了。而就在那个神秘人打过电话不久的日子里,原来镇上的一位交往不错的街坊打电话告诉她,有位男士曾来过镇上找她,此人姓胡,但更多的情况就没有过问了。
    一个神秘委托人、一连串神秘电话和唯一留下的两个线索,已与张久明心中诸多回忆对接了。她记起了3岁那年曾送自己离家的哥哥,那个承诺一定回来接自己回家的哥哥,知道那个和自己不同姓但自称是亲哥哥的人,也在寻找自己,自己究竟是否是张家的人,看来只能由哥哥解答了。但遗憾的是,提醒人留下的号码已经遗失了。
来京两年:靠两条模糊线索找人
只知道这个哥哥姓胡,现在北京。
    张久明表示,自己寻亲心切,再加上婚姻并不是很幸福,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于是决定离婚。随后她踏上来京寻亲之路,一走就是两年。她表示,在北京举目无亲,2004年曾来京一周,依靠两条模糊的线索,试图从偌大的京城找到一个人。
    “2005年3月,我瞒着女儿,再次只身来到北京,租住在海淀区;去年5月曾回家料理事务,有机会接触到了父亲曾经的一个朋友,现在省人大工作的一位主任,当询问他对母亲去世那年家里的变故是否知情时,他也直摇头。”
    2006年5月,再次回到北京,一直住在现在的住所里。张久明表示,她平时就翻翻报纸,看看电视,时刻留意是否有哥哥的线索,自己的退休金作为日常开销,生活很节俭。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句歌词唱的好像就是我,我只想给自己的后人有个交代,而哥哥会告诉我真相的。”张久明自信地说。
    晨报记者 董正 文并摄
记者手记
找回那根牵风筝的线
    叙述身世时,张久明多用“听村里人说”这样的表述,试图通过捕捉别人的只言片语,填充成长中的记忆空白,从而拼凑出自己完整的人生,然而却因此造成了她的表述始终混乱而矛盾。每当这时,她就显得异常焦虑和烦躁。这个年已五旬的女人,为何放弃南方安定的生活,北上进行一场大海捞针般的寻亲?在北京的寒冬天,她所追寻的,并不止于亲情的温暖,而是根的意义,现实中的漂泊无依尚难忍受,更何况心灵上的居无定所?因此,她才不愿再做断了线的风筝,期盼着找回那根牵引的线。[Page]
【 链接·经历 】
神秘电话
给她希望
    张久明,女,1957年生于四川省三台县西平镇,父亲张德安,母亲况中玉,家中有10个孩子,张久明排行第九。
    1960年,张久明时年3岁,母亲去世,她被寄养在距离西平镇大约8公里远的乡下和平村一位大伯家,具体原因不详,其间有亲属支付给大伯一定抚养费,送养人即她正在苦寻的“胡哥哥”。
    寄养家庭情况:大伯张德勇,大娘胡氏,婆婆冯氏,家里还有两个大姐。
    1967年,时年10岁,被哥哥接回“家”,此时父亲已娶了后母王金先,有全家福为证,当时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两个哥哥说她不是亲生的,这时“胡哥哥”并不在这个家里。而后结婚成家,年份不详,工作调动,从西平镇来到潼川镇,育有一女。1982年初,父亲去世。
    2002年,接到神秘委托人电话,提示说北京有位胡姓男子寻找失散多年的妹妹。
    2004年,离婚,瞒着女儿(现在绵阳上班,已独立生活),独自来京寻亲,留京一周后,回川办理了退休手续。
    2005年3月,再次来京,在海淀租房,在北京只有一个同学。
    2006年5月,回川料理个人事务,就寻亲之事询问父亲的朋友,未果。
    2006年5月,第三次回京,租住在府右街枣林大院互助巷胡同一平房内,靠退休金维持日常开销,每天留意报纸、电视,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信念。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