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有个人收藏结婚离婚证
王文君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张折叠起来的红纸,把它平铺在桌上,足足占了电脑桌一样大的位置。
红纸上写着“鸳鸯礼书”字样,还有生辰八字以及一些喜庆吉祥的图案。正常形态下,它是折叠成普通报纸的一半大,可以像书一样翻看的。
“知道吗,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结婚证。”王文君轻轻地抚着上面的折痕,说。
这张民国时期的鸳鸯礼书,严格说来,是一封订亲文书,在当时同时起到了结婚证的作用,有不少人就凭了这么份礼书,组成家庭,开始了新生活。
这样难得一见的珍贵典藏,在台州路桥人王文君的家里,并不算特别稀奇。从4年前迷上收藏结婚证起,他已经淘得了一百多张不同时期的结婚证,最早的是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的,最近的则是1989年的。
“每一纸婚书,可以说,都记载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岁月的沧桑变迁,都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头的东西,太耐人寻味了。”也正因为如此,王文君深深地迷上了它。
样式多种多样
基调却永远是吉祥的红色
每一张结婚证,都留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清朝的结婚证是五花八门,写了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
民国时期的婚书大多用的是红纸墨书,写有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姓名、祖宗三代名号及生辰八字,联姻体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建国初期的结婚证,形状改为“奖状式”,四周由石榴、稻穗、白鸽等精美的图案组成,体现了男女平等、自由婚姻。
而文革时期的结婚证,最为明显的是标语和革命口号,如“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为人民服务”,结婚证四周的镶边也由以前的鸳鸯图案改成了红五星和向日葵。
改革开放后,结婚证才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简单实用。
与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变化有所不同的是,结婚证的颜色始终没有太多变化,都是以红色为基调,只是不同时期,使用的红色也不一样,有紫红、大红、淡红、玫瑰红等色调。
不同时期的结婚证
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