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法律网-行业领先法律服务网,提供专业离婚法律服务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重庆 郑州 天津 武汉 杭州 南京 苏州 沈阳 成都 济南
请您选择相应地区
兰州 福州 佛山 青岛 徐州 无锡 温州 南通 中山 珠海 镇江 保定 长沙 长春 泉州 常州 惠州 贵阳 昆明 盐城 潍坊 金华 石家庄 济宁 西安 厦门 东莞 大连 乌鲁木齐 哈尔滨 合肥 湖州 呼和浩特 南昌 南宁 宁波 天津 太原 扬州 烟台 银川
我的位置:离婚法律网 > 婚姻法论文 > 正文
谈夫妻个人财产范围的界定
2012-03-14作者:未知来源:离婚法律网

  一、问题的提出

  夫妻个人财产是指法律规定归夫或妻一 方所有,并由所有方支配,使用和处分的财产。在夫妻离婚时,夫妻个人的财产不必参加分割。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可以依约定产生,如没有约定的,则适用法律规 定。我国1980年《婚姻法》未对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作出明确规定。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在借鉴国外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首次规定了夫妻 个人财产的范围。

  2001年婚姻法虽然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但该规定过于简单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最高人民法院虽然于2001年12 月24日对2001年婚姻法作出新的司法解释,但仅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审判实务中,法官们对夫妻个 人财产范围的理解各异,分歧较大,从而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现行夫妻财产制度忽视了对夫妻财产的确认与保护,导致个人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所吸收,其最大 的弊端在于不能体现现代夫妻关系的本质--夫妻人格独立。

  二、如何界定

  1、《婚姻法》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2、司法解释(一)第十九条:“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时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3、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二条:“当事人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予,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予一方的除外。”

  三、研究的几个问题

  1、关于一方专用生活品的问题

  2001年婚姻法将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规定为夫妻一方的财产,而未列举具体内容或界定标准,也未规定专用生活用品在家庭财产中所占份额的比例,故审判实 务中对一方专用生活用品难以认定。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个人专用生活用品的价值越来越大,越 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摩托车、轿车等高档生活用品。为此,人们概念中过去作为生产工具出现的轿车、摩托车等已经自然而然地转变为生活用品,并逐渐成为夫或妻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因此笔者认为“专用的生活用品”必须是生活用品,属于生产、经营性的物品不在此列。另外,还要强调 “一方专用”,例如黄金用品,既有个人的饰品,也有用于家庭保值作用的,凡不足以证明为个人专用的视为共同财产比较妥当。对于一方专用的价值较大的生活用 品,如貂皮大衣、钻石饰品、名贵手表等,因其具有个人专用性,仍应归个人所有,这也符合夫妻双方购买该物时的意愿。另外,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样,像上 面提到的轿车、摩托车等对一部分家庭来讲,它们在家庭财产中所占的份额可能很小,而对另一部分家庭来讲它们在家庭财产中所占的份额则可能很大。因此,如果 婚姻法不对专用生活用品的价值、专用生活用品在家庭财产中所占份额的比例及生产用品与生活用品之间作出科学界定,必将损害婚姻当事人一方的合法权益,同时 增加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中的难度。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抓紧制定这方面的司法解释,以弥补立法上的不足。

  2、一方无偿受赠、继承的财产的归属

  遗嘱或赠与合同均体现了遗嘱人或赠与人强烈的个人意愿,均具有很强的人身性。因此,世界各国立法通常都将婚后一方继承或受赠与的财产划归为夫妻一方所 有,如1968年的《苏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22条规定:“婚姻期间作为礼物或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分别归各方所有。”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将夫妻一方婚后 受赠和继承的财产划归夫妻一方所有。2001年婚姻法虽然借鉴了国外的立法经验,将婚后一方所接受的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作为夫 妻个人财产,较之以前有所进步。但对于其他没有明确只归夫或妻一方所有的受赠或继承的财产仍然规定为归夫妻共同所有,这种规定有失妥当。理由有二:其一、 把通过法定继承的财产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与《继承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的原则相违背。以致把个人权利变为事实上的共同权利。如《继承法》规 定,法定继承人限于被继承人的配偶和其直系血亲以及最近的旁系血亲。作为被继承人的姻亲,只有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儿媳和女婿,才能成为第一顺序 法定继承人。其条件相当严格。如果确定继承财产为夫妻共同所有,等于法定继承人的配偶无条件的继承财产。这与《继承法》的立法精神是矛盾的。其二、任何遗 嘱和赠与,其财产承受人都明确的,即财产承受人为原财产人指定的,并且遗嘱和赠与都是单方、无偿的法律行为,体现了原财产所有人处理财产的自由权利。如把 应由个人承受的财产变为夫妻共有,有悖于遗赠人的意志,不符合保护公平合法财产所有权的原则。因而,该规定应当以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归夫妻共同所有作为 例外,对于其他没有明确约定的仍然视为个人财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婚姻法对遗嘱人、赠与人意愿的尊重,符合我国继承法和民法通则中有关继承和赠与规定的立 法原意,才能充分保护夫或妻一方的个人利益,避免夫或妻一方在婚姻生活中失去财产上的独立人格。

  3、夫妻分居期间及离婚诉讼期间各自所得的财产

  我国现行《婚姻法》未对夫妻分居期间的婚 姻当事人各方所得财产的所有权作出规定,但根据《婚姻法》第9条的立法精神,夫妻分居期间各方所得归夫妻共有。对此,我国许多学者有不同意见。其理由如 下:其一、在理论上难以立足。一些长期分居的夫妻在分居期间或离婚诉讼期间,尽管形式上还保持着夫妻关系,其实质上已经中断。他们以自己的合法收入,购置 一些财产,并对其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在与他人经济交往中,也以个人名义进行。客观上形成两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此时,他们之间仅存的是一种纯身 份关系。在此情况下,将分居所得,纳入夫妻共同财产范围,由夫妻共同行使财产权,有悖于民法物权的取得原理。其二、有悖于公平合理原则。夫妻关系人身关系 和财产关系的统一,在夫妻关系中,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担是对等的。分居期间双方互不履行义务,如将分居前的权利认定为夫妻共有,有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相违 背。

  笔者认为,在夫妻分居期间及离婚诉讼期间对各自所得财产,双方可以约定其权利的归属.如果没有约定的且是以个人名义取得的财产应视为个人财产。

  4、关于废除93年司法解释中将婚前个人财产转化为婚后共同财产的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6条确立了一条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若干年后可以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法律原 则。它规定:“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八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四年,可视为夫妻 共同财产。”2001年婚姻法取消了这一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4日做出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 十九条再具体规定为“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对一方婚前个人财产在婚后如何去管理和使用的问题,却没有做出规 定,这便出现了立法上的漏洞。如对一方婚前的房屋婚后管理和使用而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依法律规定,此时的房屋仍为一方婚前财产。这就剥夺了婚姻当事人对增 值部分享有的合法权益,违背公平的原则及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也不利于财产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依民法添附原理,非财产所有人的一方对他方的原财产投入 了一定的财产,从而使原财产与他方投入的财产发生混合或附合,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新财产,或一方投入劳务,对另一方的原财产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使另一方的 原财产成为具有比原财产更具有价值的财产”。投入一定财产或劳务的一方有权与原财产所有人分享新财产的合法权益。因此,对夫妻婚前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 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经营、修缮、投入而使该财产增值的,增值部分为夫妻共同财产,由夫妻双方共享其权益。所以,应该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二)中补充一 条:“夫妻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修缮、经营并使该财产增值的,增值部分可以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5、关于“买断工龄”补偿款的归属问题

  “买断工龄”是否属于夫妻共有财产?首先,“买断工 龄”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安置富余人员的一种办法,即参照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条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由企业一次性支付给员工一定数额的货币,从而解除企业和富余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把员工推向社会的一种形式。

  2006年3月27日,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要求对“买断工龄”补偿款进行分割的离婚案,以判决的形式对“买断工龄”的性质作出了界定。下面我利用此案例对以上问题作出说明。

  案例[1]:汪先生与常女士于1993年8月登记结婚,生育一个女儿。由于近几年双方为经济问题及是否对先后住院的男方父母进行经济补偿数次发生争执。 特别是在去年汪先生与妻子常女士各自单位不景气,二人先后买断了工龄,汪先生领取了6.4万元补偿款,常女士领取了2万元补偿款,此后,双方的争吵更是日 渐升级,为此,汪先生曾经起诉过常女士要求离婚,后撤诉。此后双方一直分居。

  前不久,汪先生再次起诉要求离婚,常女士虽然为了孩子不同意,但 要求分割丈夫名下的住房公积金1.8万元和买断工龄补偿款。法院经对双方多次调解无效后,考虑到双方感情确以破裂的事实,判决准予双方离婚。但对于住房公 积金和买断工龄补偿款的性质和分割,宣武法院认为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就其性质应认定为夫妻个人财产。

  案例[2]:王丽与丈夫吴丰性格 不合,婚后不久就开始吵闹,但为了孩子,双方都忍着没办离婚。待孩子读了大学,王丽就和吴丰协商去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别的财产都好说,双方没什么争 议。但年初吴丰所在的工厂实行买断工龄,吴丰领了一笔买断工龄款6万多元,王丽认为自己应分得一半,可吴丰却怎么也不肯。这下王丽可不干了,一纸诉状将吴 丰告上了法庭,要求离婚,并分割6万元的工龄款。不料,婚是离了,可这6万元王丽却没有得到分文。

  这是因为,职工买断工龄款性质类似于养老保 险金,是对职工今后若干年生活的一种保障。它是指让尚未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提前退休,企业对该职工今后的生活一次性给付一笔钱,而以后发生的任何事情则与企 业无关。它与特定人身密不可分,是一种个人财产。离婚时,是不得作为共同财产予以分割的。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法院婚姻法》若 干问题的解释(二)的有关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双方实际取得的或应该取得的住房公积金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案例1中汪先生名下的住房公积金1.8 万元属于个人财产。关于“买断工龄”,法院认为:它显然既不属于婚姻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的几项收益,又不属于司法解释中明列的夫妻共同财产中的其它财产, 且鉴于它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员工“终身制,且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基础上,企业支付给员工经济补偿金。主要是对特定人 今后事业、养老、就医等方面的救济、补偿性质,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畴,就其性质应认定为夫妻个人财产。因此,案例1、2中的“买断工龄”款均属于夫妻 个人财产。 四、结语: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立法重心不应再强调身份关系,而应该注重财产关系,注重夫妻 的财产权。因为在新形式下,夫妻对财产权的行使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婚姻家庭的稳定和睦。为了维护婚姻家庭,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 当完善夫妻财产权的立法,完善我国的法律。

无需注册 快速免费咨询

热门标签库